第15课 模块组装很灵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模块在控制系统中的定义、作用及分类(输入、处理、输出模块)。 能够结合实例(如智能风扇、洗衣机)组装或拆分模块,分析模块间的协作逻辑。 初步建立模块化设计思想,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掌握模块化设计的核心思想。 学会利用模块化思维优化系统设计,提升效率与可维护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模块化设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信息科技的兴趣。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模块的定义、分类及协作逻辑;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难点:模块化思想的实际应用(如系统维护、程序开发)。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钟表师、红外感应门等实例讲解模块化设计思想。 实验探究法:组织“智能风扇组装实验”,动手实践模块连接与功能实现。 小组讨论法:分析洗衣机维修案例,探讨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0分钟) 案例引入:讲述“两个钟表师的故事”,提问: 为什么第二个钟表师更成功? 生活中的类似案例有哪些?(学生分享拼装玩具、家具等经历) 引出概念:模块是“由零到整、由小到大”的功能单元,具有独立性和可替换性。 二、新知探究(25分钟) 认识模块的三剑客 输入模块(如按钮、传感器):系统的“眼睛与耳朵”,负责信号采集。 举例:手机光线传感器、空调温度传感器。 处理模块(如控制器):系统的“大脑”,分析信号并发出指令。 举例:红外感应门的控制器判断是否开门。 输出模块(如电机、显示屏):系统的“手与脚”,执行具体操作。 举例:电灯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模块协作逻辑 以红外感应门为例,分组绘制模块协作流程图: 输入(红外传感器)→ 处理(控制器判断)→ 输出(电机开关门) 学生展示流程图,教师点评并总结模块协作的标准化流程。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智能风扇组装实验 任务布置: 使用温度传感器、处理模块(单片机)、电机等,组装智能风扇系统。 目标:当温度超过28℃时,风扇自动启动。 操作步骤: 模块连接:传感器→处理模块→电机。 阈值设定:通过程序设定温度阈值。 功能测试:观察风扇是否按预期工作,调试问题。 成果展示: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及结果,教师总结模块化设计的灵活性。 四、案例深化(15分钟) 洗衣机维修案例讨论 问题情境:洗衣机通电不转,维修人员仅更换定时器模块即修复。 小组讨论: 为什么模块化设计能快速定位故障? 模块化设计对生产、维护有哪些好处? 总结提升:模块化设计使系统更易维护、更新,降低整体成本。 五、课堂小结(10分钟) 知识回顾: 模块的定义、分类及协作逻辑。 模块化设计的四大优势:灵活性、高效性、易维护性、低成本。 拓展思考: 列举生活中其他模块化设计的案例(如电脑硬件、智能家居)。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绘制家中某电器(如微波炉)的模块组成图,标注输入、处理、输出模块。 创新任务:设计一个简易模块化系统(如自动浇水装置),描述模块功能及协作流程。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和案例,学生能直观理解模块化设计的核心思想,但需加强程序调试环节的指导。 可结合更多生活场景(如智能家居)深化模块化应用,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PPT中的图片、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性;实验环节需提前检查硬件设备,确保安全性。(
课件网) 模块组装很灵活 renxiaoxi 学 习 目 标 了解控制系统中模块的作用。 能结合控制系统实例,组装或拆分模块。 初步具备模块化设计思想,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控制之谜 01 问题情境 从前有两个钟表师,他们制造的钟表由近百个零件组成。一个钟表师依次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