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配乐朗诵大比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2025年广东教育-出卷网-三年级信息科技教材,属于第2单元“美好校园我记录”的第3课。教材以“学校配乐朗诵比赛”为真实情境,串联起“朗诵技巧学习、配乐朗诵录制、回放学习提升”三个核心活动,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 教材内容编排贴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从基础的视频、音频文件认知入手,逐步过渡到录制操作、技巧优化及信息伦理教育,既落实了2022年新版课标对小学阶段信息科技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校园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科技服务学习与生活的价值,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字信息处理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数字设备使用经验,如手机、平板电脑的开关机、拍照等基础操作,对视频、音频的播放有一定生活认知,这为本课的录制操作学习提供了良好基础。 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校园活动类实践任务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但对视频、音频文件的本质特点与区别缺乏系统认知,在数字设备录制的规范性、技巧性以及信息分享的伦理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学生个体间数字设备操作熟练度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兼顾分层指导。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 1.通过认识视频、音频文件,能准确说出两者的特点与作用,明确不同数字资源在记录朗诵表演中的适用场景,形成对数字信息的初步辨别与选择能力。(信息意识) 2.在学习视频、音频录制过程中,能梳理并遵循“开机—调模式—录制—保存”的操作流程,能针对录制中出现的画面模糊、音质不佳等问题,初步思考并尝试解决方法,培养有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3能运用数字设备完成配乐朗诵的视频、音频录制,学会通过回放录制作品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掌握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体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理解文明、负责任分享视频、音频资源的重要性,明确未经他人同意不得随意分享他人作品的规则,树立初步的信息伦理与隐私保护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视频、音频文件的特点与作用; 能规范使用数字设备完成配乐朗诵的视频、音频录制。 教学难点: 录制出画面清晰、音质良好、符合要求的视频和音频作品; 形成文明分享数字资源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 重难点设计原因: 掌握视频、音频文件的特点与作用是后续合理选择和使用数字资源的基础,也是落实“信息意识”核心素养的关键;规范完成录制操作是本课实践任务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课标中“实践应用”的核心要求,因此将这两点定为教学重点。 三年级学生虽有基础的设备操作经验,但对录制过程中的对焦、稳定、光线、环境等细节技巧掌握不足,难以一次性完成高质量作品,需要通过精准指导和反复实践突破;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抽象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相较于操作技能更难内化,因此将这两点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以“配乐朗诵比赛准备”为核心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示范讲解法:针对数字设备录制的关键步骤和技巧,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分步讲解,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操作要点,降低学习难度。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录制实践环节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既能解决个体操作熟练度差异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实践探究法:设计“观察优秀作品—尝试录制—回放改进”的实践链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法:结合“未经同意分享他人作品”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