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82800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作业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4492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高一,答案,入关,清军,建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作业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 1.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皇帝权力的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 2.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 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 3.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 4.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政府在山东征收棉布匹,棉花52000斤;弘治十五年(1502年),该数字分别为匹和斤;万历六年(1578年)又分别达到匹和斤。这些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这表明( ) A.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B.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 C.山东农业经济转型迅速 D.边疆地区互市贸易繁荣 5.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唯恐出现纰漏。“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旋又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至“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 B.弥补了废宰相带来的体制缺陷 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取代宰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6.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 ) A.内阁已转变为行政机构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 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 7.明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史载其“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这体现了当时( ) A.内阁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D.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8.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后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了( ) 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9.“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泛指西方国家)。“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 A.闭关锁国政策松动 B.时人眼界扩大 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10.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译以为和兰国,疑是也。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余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折射了学习西方的潮流涌现 11.从明朝政治制度来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