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题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49-150 教学目标 .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找出表格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找出表格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数据的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实中的变量,对于变化的量你们知道可以怎样表示吗? 师生活动:让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生变化的实例,并大体描述变化。 教师活动:本章我们将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化的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课题: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你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吗 如图,测试者将一根较长的直尺零刻度朝下,悬在被测试者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被测试者两个手指间距约3 cm,与直尺的零刻度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测试者突然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用手指夹住,手指所夹处的直尺刻度就是被测试者的反应距离。不同的反应距离对应不同的反应时间,下表呈现了部分反应距离及对应的反应时间: (1)当反应距离为10 cm时,反应时间是多少 (2)反应距离越大的人,其反应时间有什么特点 (3)反应距离每增加1 cm,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小明和同桌实验测得的反应距离分别为9.5cm,18 cm,你能估计他们的反应时间吗 你是怎样估计的 (5)请你和同桌一起做一做上面的实验,估计自己的反应时间。 师生活动:让学生先观察表格,小组讨论,请几位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到的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1)当反应距离为10 cm时,反应时间是0.143s。 (2)反应距离越大的人,其反应时间越长。 (3)反应距离每增加1 cm,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不相同。 (4)估计合理即可,可让同学起来回答。 (5)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 观察·思考 2016—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情况如下(精确到1万亿元): (1)如果用x表示年份,y表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2016—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怎样变化的 (3)根据表格,预测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1)随着x的增加,y也增加。 (2)2016—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 (3)估计合理即可。 【归纳总结】 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在表格里,通常把自变量写在上(或左)面,把因变量写在下(或右)面。 通过数据感受具体的变化及其中的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参与到收集数据的试验过程中,亲身感受不断变化的量,感受不断变化的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对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发展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初步预测的能力。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3 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解:(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