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7594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4课 数据分包灵活传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23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20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义务教育,4课,教案,灵活,分包,数据
  • cover
《数据分包灵活传》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直播网络我来建》第4课。它在单元中起着深化知识的作用,通过介绍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存储转发思想。教材内容包含模拟游戏、网络实验等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但对网络通信原理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但在抽象概念理解上有困难。教学中可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过程,知晓存储转发思想和分包传输策略。 2. 能意识到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 1. 理解存储转发和分包传输如何实现数据远程传输。 2. 学会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数据传输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通过网络平台和游戏体验数据存储转发过程和原理。 2. 能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数据传输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 1.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感受解决数据传输问题时的创新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存储转发思想。 3. 理解分包传输策略。 难点 1. 深入理解存储转发思想的原理。 2. 明白分包传输策略解决的问题。 3. 体会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指导探究法、操作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网线、无线路由器、自制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与新课导入 (1) 提问:“说一说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把信息传到远方呢?我们所学的互联网能不能把信息传到其他地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和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 (3) 汇总学生的回答,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接力思想,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传递信息与古代类似。 (4) 展示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的广泛连接。 (5) 提出问题:“如何保证相隔万里的计算机也能互相传输数据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数据分包灵活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7) 简要说明本节课将通过模拟游戏、网络实验等方式学习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 (8)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1.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的观点。 3.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或视频,感受互联网的连接性。 4.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参与积极性: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引入互联网数据传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存储转发学习 讲解存储转发原理 (1) 展示古代烽火台传递信息的图片,结合图片详细讲解信息通过烽火台一站一站接力传到远方的过程,突出“接力传”思想。 (2) 对比古代烽火台接力传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引出存储转发概念。解释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传递的数据需经过多个节点,每个节点接收数据后存储并转发。 (3) 利用动画演示存储转发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在网络节点间的流动。 (4) 举例说明存储转发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 提出问题:“存储转发过程中节点起到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节点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性。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存储转发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7)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