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9289

23.3方差(第1课时 方差) 教学设计(表格式)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2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3941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3.3方差,1课时,方差,教学设计,格式,教版
  • cover
23.3 方差 课题 第1课时 认识方差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9-21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方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难点: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甲乙两名同学只能从中挑选一个参加数学竞赛,数学老师特意把两名同学本学期五次考试的数学成绩列表如下: 甲的平均成绩:90,乙的平均成绩:90 老师最终选择了甲,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通过生活实例复习旧知引出新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1.方差的概念 【观察与思考】 问题1 甲、乙两名业余射击选手参加了一次射击比赛,每人各射10发子弹,成绩如图所示. (1)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各是多少? 预设答案:甲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为7,中位数为7; 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为7,中位数为7. (2)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是否相同?若相同,他们的射击水平就一样吗? 预设答案: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相同,射击水平不一样. (3)哪一组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波动较大?波动大小反映了什么? 预设答案:乙的成绩大多集中在7环附近,甲的成绩相对于平均数波动较大.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后求出甲、乙的平均数、中位数,再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最后统一结论并板书. 【探究】 我们在分析数据的特征时,仅考虑数据的平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数据的波动情况. 1.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思考:(1)如何描述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 预设答案:(,,…) (2)把所有的偏差直接相加能表示所有数据的总偏差吗? 预设答案:不能,因为正负偏差会相互抵消 (3)如何防止正负偏差相互抵消? 预设答案:将各偏差平方求和后相加再求平均数 (4)如何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 预设答案:将各偏差平方求和后相加再求平均数 师生活动:共同给出方差的概念 【概念总结】 设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偏差的平方分别是 ,偏差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用s2表示,即 强调:s2是这组数据的方差,n是这组数据的个数,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x1,x2,x3,…,xn是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 方差的意义:方差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 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由教师总结归纳出方差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追问,通过问题1我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归纳得出方差的意义. 问题2 你能通过求方差的方法,说明上述问题中哪个射击选手的成绩比较稳定吗? 预设答案: =[(4-7)2+(5-7)2+2(6-7)2+3(7-7)2+(8-7)2+2(10-7)2]=3.4, =[(5-7)2+2(6-7)2+4(7-7)2+2(8-7)2+(9-7)2+(9-7)2]=1.2. 因为>,所以乙的射击成绩比甲的波动小,乙的成绩更稳定些. 2.使用计算器求方差 看一看:使用计算器求方差 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 通常需要先按动有关键,使计算器进入统计状态;然后依次输入数据x1,x2,…,xn ;最后按动求方差的功能键(例如 键),计算器便会求出方差=[(+(+…+(]的值. 【例题】 例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结果精确到0.01) 66 78 81 75 86 82 解:(1)进入统计状态,选择一元统计. (2)输入数据. (3)显示结果. 按Rcl 键,显示结果为78. 按Rcl 键,显示结果为40.333 3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