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 方差 课题 第2课时 方差的应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22-25 教学目标 1.组数据的方差,会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2.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3.会用合适的统计量去分析数据,提高决策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会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难点: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何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方差的意义是什么? 预设答案: 方差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通过复习旧知衔接新知,引出新课.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问题1 张老师乘公交车上班,从家到学校有A,B两条路线可选择,他做了一番试验.第一周(5个工作日)选择A路线,第二周(5个工作日)选择B路线,每天两趟,记录所用时间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 (1)从图形看,哪条线路平均用时少,哪条路线用时的波动大? (2)用计算器分别计算选择A,B两条路线所用时间的平均数和方差. (3)如果某天上班可用时间只有40min,应选择走哪条路线? (4)如果某天上班可用时间为50min,应选择走哪条路线? 预设答案:(1)A的平均用时少,波动大. (2) (3)选择A路线. (4)选择B路线.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1),再分组计算线路A,B的平均数和方差,派代表发言回答问题(3)和(4),教师点评,并板书. 【教材例题】 例1 测试甲、乙两个品牌的手表各50只,根据日走时误差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如下图所示,从日走时误差角度分析这两个品牌手表的优劣. (1)你会想到用哪个统计量去做比较?平均数越大越好吗? 预设答案:平均数是首选,因为平均数代表的是平均水平. 由于我们考察的数据是手表日走时误差,所以平均数与0越接近,说明误差越小,质量越好. 计算甲、乙两品牌手表日走时误差的平均数: 我们发现两个品牌的平均数相同,单从平均数角度难以判断甲、乙的优劣.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平均数,发现平均数相同,分组讨论,是否可以判断甲乙的优劣,教学点评,最终给出答案并板书. (2)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统计量来比较甲、乙两个品牌手表日走时误差的优劣? 分析:由于手表的日走时误差为0时最标准,与0的偏差越小,质量越好.因此我们需要去明确两组数据相对于0的波动情况,即需要计算并比较甲、乙方差的大小. 解:=×[(-2×5+(-1×11+×17+×13+×4]=1.2, =×[(-3×2+(-2×6+×11+02×14+×8+×6+×3]=2.24, (3)观察两种手表日走时误差的分布范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答案:甲品牌的误差分布范围在-2到2之间,乙品牌的误差范围在-3到3之间,甲品牌的误差范围较小,所以甲品牌手表优于乙品牌手表. (4)若规定日走时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 s为优秀,判断甲、乙的优劣. 预设答案:甲的优秀率=(11+17+13)÷50×100%=82%. 乙的优秀率=(11+14+8)÷50×100%=66%. 82%>66% ∴甲品牌优于乙品牌.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计算两种数据的方差后,小组内交流答案,并思考回答问题(3)和(4),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板书. 【归纳总结】 在比较两组数据时,一般先看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再分析稳定性问题,而方差是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通过比较方差的大小来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读统计图,计算方差,并会用方差去分析数据的离散度,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中感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