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2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 3.能够运用cos A,si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弦、余弦的概念。 难点:用函数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方法一共有几种? 学生:有两种。一种是用梯子的倾斜角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一种是用倾斜角的正切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教师:很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得出当倾斜角一定时,倾斜角的对边和邻边的比值也就随之确定,即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在此基础上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定义了正切。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呢 今天,我们就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板书课题: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出课题。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倾斜程度在生活中的随处可见,并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我们知道,当Rt△ABC中的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此时其它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 (多媒体呈现) 学生:当Rt△ABC中的锐角A确定时,其它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 教师:为什么?可以说下理由吗? 学生:因为任意两个直角三角形,当其中有一个锐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所以其它边之间的比值也同对边和邻边的比值一样,是确定的。 教师(引入概念):非常好,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不仅∠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确定的,其他边的比值也是确定的。 此时,我们把∠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即; 把∠A的邻边A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 A,即。(多媒体呈现或板书正、余弦公式) 把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都叫做∠A的三角函数。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正切时,对于正切有哪些要注意的吗? 学生:(1)tan A中常省略角的符号“∠”; (2)用希腊字母表示角时也可省略“∠”,如:tan α,tan β等; (3)用三个字母表示角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角时,不能省略角的符号“∠”,要写成tan∠BAC或tan∠1,tan∠2等; t(4)an A是一个完的整数学符号,不可分割,不表示“tan”乘“A”。 教师追问:很好,其实正弦和余弦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正切一样,同学们可以类比正切所注意的问题,尝试归纳下正弦和余弦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学生:(1)sin A,cos A中常省略角的符号“∠”。 (2)用希腊字母表示角时也可省略“∠”,如:sin α,cos β等; (3)用三个字母表示角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角时,不能省略角的符号“∠”,要写成sin∠BAC或cos∠BAC,sin∠1,sin∠2等; (4)tan A是一个完的整数学符号,不可分割,不表示“tan”乘“A”。 教师:非常好。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学生上台板书,教师查缺补漏。 【教材例题】 例 如图,在Rt△ABC中,∠B=90°,AC=200, sin A=0.6,求BC的长。 学生活动:例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合作交流,上台展示。 教师活动:订正完善,规范步骤,强调求正弦值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并且一定要分清锐角的对边与斜边.。 解:在Rt△ABC中, ∵,即, ∴ BC=200×0.6=120。 【探究2】 我们知道,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有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那么梯子的倾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