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太空探索家” 活动方案 一、探究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基础天文知识,如太阳系行星特征、天体运行规律;熟悉航天技术原理,包括火箭发射、卫星运行等,构建太空探索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借助成果展示与汇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宇宙科学的认同感。 二、活动准备 (一)人员准备 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由学校领导、科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组成,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与组织。 1. 邀请校外专家,如天文馆讲解员、航天领域科研人员作为活动指导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指导。 1.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与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 (二)物资准备 1. 学习资料:采购《DK 儿童太空百科全书》等科普书籍,下载太空探索相关纪录片和教学视频。 1. 实验器材:准备天文望远镜模型、手机天文观测 APP 账号;购置制作水火箭的材料,如塑料瓶、橡皮筋、胶带等;租赁 VR 设备用于虚拟太空实验。 1. 展示材料:准备制作手抄报、PPT 的纸张、彩笔、电脑等材料和设备;布置成果展览场地所需的展板、桌椅等。 (三)场地准备 1. 校内场地:科学实验室用于开展实验活动,多媒体教室用于知识讲座和成果展示,操场作为水火箭发射场地。 1. 校外场地:联系当地天文馆、科技馆,安排学生参观学习。 (四)时间准备 活动总时长为 2 个月,利用每周课后服务时间、周末进行,具体时间安排见活动过程部分。 三、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知识启蒙(第 1 - 2 周) 1. 专家讲座:邀请天文馆讲解员开展 “探索宇宙奥秘” 主题讲座,介绍宇宙起源、星系构成等知识;邀请航天科研人员讲解火箭发射和航天器运行原理。 1. 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纪录片,记录学习笔记,整理疑惑问题。 1. 线上学习: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数字科技馆、NASA 官网等平台,参与线上科普课程和互动活动。 (二)第二阶段:实践探索(第 3 - 6 周) 1. 天文观测: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开阔场地,使用天文望远镜模型或手机天文观测 APP,观测月亮、星星等天体,记录观测结果。 1. 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水火箭模型,设计火箭外观和发射方案,在操场进行水火箭发射实验,测试发射高度和飞行距离。 1. 虚拟实验:学生佩戴 VR 设备,体验太空漫步、行星探索等虚拟场景;通过 AR 技术观察天体结构和火箭发射过程。 (三)第三阶段:成果创作(第 7 - 8 周) 1. 手抄报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太空探索主题手抄报,展示学习和实践成果。 1. PPT 汇报:每组制作 PPT,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准备成果汇报。 1. 科幻创作:鼓励学生进行科幻故事创作或太空主题绘画,丰富成果形式。 (四)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总结(第 9 - 10 周) 1. 校内展览:在学校大厅布置成果展览,展示学生的手抄报、绘画作品、水火箭模型等,组织全校师生参观。 1. 汇报演出:举办 “太空探索家” 成果汇报会,各小组通过 PPT 汇报、科幻故事朗读等形式展示成果,邀请专家进行点评。 1. 活动总结:召开总结会议,学生分享活动感受,教师总结活动经验,评选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预期成果 1. 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太空探索知识,完成 30 份以上高质量的手抄报、20 个水火箭模型制作与发射实验、15 个小组的 PPT 汇报展示。 1. 形成一份完整的活动成果集,包括学生的学习笔记、观测记录、实验报告、科幻作品等。 1. 通过校内展览和汇报演出,激发全校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扩大活动影响力。 五、预算资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