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杠杆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P19数学活动2的学习,融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杠杆的平衡条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从反比例函数的角度重新认识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现象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 反比例函数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具有众多原型,而且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分工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意识,体验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培养学生公正、公平、诚信做人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反比例函数的角度重新认识物理现象,通过实验加深对物理现象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心理特征方面:课堂参与意识比较强,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学习经验,探究能力很强,注意力较为持久。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等内容,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运用函数观念处理问题的经验。同时学生物理知识的日益丰富,对于刻画反比例关系的物理量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带来方便。 但实践活动课堂较少,缺乏合作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建立杠杆中的反比例函数,然后在实践中应用杆秤中反比例函数。 三.教学目标 1.数学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②在实际问题中领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模型。 ③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2.物理目标: ①利用实物演示和视频演示掌握杠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并理解。 ②学生进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验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的能力。 3.文化目标: 杠杆原理在我国古代使用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联系“物理”的知识特别多。本节课还渗透了建模的思想,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具体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课前视频:《一把杆秤》 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器三大件之一,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统治中国商贸上千年杆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杆秤--不仅代表着公正、公平、公道,还有做人的良心与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公正和诚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活动 : 学生齐读以下内容,回顾杠杆的原理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若杠杆上的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杠杆原理”。 教师活动: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一阿基米德,你能说出物理中的杠杆原理吗?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思考后回答: 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设计意图】回顾物理中学习的杠杆原理的知识,为任务一的探究做好理论铺垫。 2.合作探究 任务一 : 探究杠杆中的反比例函数 活动1:以6人为小组,组长做好分工团队合作探究(时间8分钟)具体任务:如右图,取一根长50cm的匀质木杆,用细绳绑在木杆的中点0并将其吊起来,在中点0的左侧距离中点015cm处挂一个重4N的物体,在中点0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使木杆处于水平状态.改变弹簧秤与中点0的距离 L(单位:cm),看弹簧秤的示数F(单位:N)有什么变化,并填写下表。 学生活动:以L的数值为横坐标,F的数值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描出以上表中的数对为坐标的各点,F并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这些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