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细菌 教科书 书 名: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包括细菌的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三部分内容。本节课以中国古代酿醋历史为线索,结合《齐民 要术》 以及教材中的《四民月令》,将我国古人在酿醋方面的探究与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有 助于厚植学生文化底蕴,感悟中华民族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真 实问题的能力,激发科学研究的热情,发展比较、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培养严谨求实、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以中国古代酿醋历史为线索,概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及生殖方式等,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厚植文化底蕴,感悟中华民族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2.逆推、分析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学习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探究方法,形成基于证据和逻 辑的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提升观察能力,发展比较、 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 4.辩证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爱 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2.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图 情境线 问题线 知识线 素养线 作大 酢法 《齐民要术》 ( 科学思维 )动酒 ( 探究实践 )酢法 为什么要加入淀粉类的物质? 中国四大名醋 为什么醋酸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生命观念 ( 《四民月令》 )科学思维 生命观念 ( 酿醋方法 )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 家,展示《齐民要术》的“作大酢法 ”, 提问: 1.麦曲是什么物质? 2.细菌有多小呢? 认真听讲,感受中华酿 醋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设情境 激趣设疑 感悟中华 民族智慧 【学习新知】 一、细菌的形 态结构 1.细菌的大 小 2.思维训练: 1.展示针头在显微镜下放大的图片,以 大米与 10 亿细菌作比,引导学生理解 细菌的微小。 2.展示《齐民要术》 “动酒酢法 ”,提 观察,理解细菌十分微 小 感受中华酿醋文化的博 直观体验 厚植文化 巴斯德的鹅 颈瓶实验 3. 细菌的形 态 4. 细菌的结 构 5.细菌和动 植物细胞的 结构异同 问:我们并没有人为地加入其他物质, 为什么酒糟会变成醋呢? 醋酸杆菌是 怎么产生的? 3.介绍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提问: a.为什么要煮沸肉汤? b.该实验变量是什么? c.猜测巴斯德作出了什么假设? d.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呢? 4.介绍巴斯德在微生物学方面的贡献。 5.展示多种杆菌、球菌、螺旋菌的图片, 指导学生归纳细菌的三种外部形态,并 画出形态简图。 6.展示并介绍中国的四大名醋,提问: 为什么酿醋都要加入淀粉类物质呢 引 导学生思考细菌的结构。 7.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04 细菌的结构 示意图,认识细菌的结构,引出原核生 物的概念。 8.展示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 引导学生比较三者的结构异同。提问: 细菌如何获取营养? 9.引导学生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解释 酿醋时加入淀粉类物质的原因。 大精深,思考细菌的产 生过程 回答: a. 灭菌 b. 肉汤是否与空气 中 微生物直接接触 c. 肉汤里的微生物可 能来自于空气 d. 细菌是由原来已经 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认真听讲,认识到科学 研究推动社会发展 仔细观察细菌的不同形 态,完成【学习任务一】 认真听讲,思考细菌的 营养方式 阅读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