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0203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1070762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明清,时期,科技,文化,课件
  • cover
新课导入 第21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备课组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工程建设、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提升从文献、图像、实物等多种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 2.能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将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放置于明清阶段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多角度分析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科技名著”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明朝科技成就代表性的著作、作者及内容影响。 2.合作探究:宋应星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目标导学一 ◎科技名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著作 作者 类别 地位 传播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物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入朝鲜和日本,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科技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业科学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明长城和北京城”这一子目内容、图片、历史地图、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明长城的概况(目的、起止、构成、功能、地位、影响)。 2.合作探究: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3.北京城的概况() 目标导学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明长城 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 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构成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功能 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 地位 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影响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抵御匈奴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材料 泥土 砖石 位置 明长城较秦长城靠南 作用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政治上是链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长城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