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9368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4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626857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5张,纲要,历史,中外,必修,PPT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8 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 4 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前言】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 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成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发展:二战后斯大林时代 (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53年—1964年),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②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内容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④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玉米丰收景象,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不顾苏联的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导致灾难性后果。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1963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农业歉收,苏联被迫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372.2吨黄金)用于进口粮食。 苏共二十大 材料: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来自苏联的1355名代表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等待他们的是赫鲁晓夫和他带来的一场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4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不久后,苏联党中央就把秘密报告的材料印发给了全国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①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②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结果 (3)评价 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赫鲁晓夫推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探索和开创的性质,极大地冲击了苏联传统体制的各种弊端。 ——— 金圣才主编《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详解》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