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导入环节: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目录 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4 本课小结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第一章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经济恢复与发展 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与隐忧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与隐忧 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轻重比例失调。 2.农、轻落后局面未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 4.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1953-1964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4-1982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的最高地位。 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重点):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改革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农业方面。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改革结果 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改革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困难。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进行了改革。 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