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寄情于秋,品味多样情思 ———七上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上第六单元 自楚大夫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以来,秋天便被赋予了悲伤、凄凉的情感,也由此开启了后世文人悲秋的传统。秋景除了可以寄托这种“悲”情,还可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我们通过本文所选四首诗中描写的秋景特点来加以体会。 情境导入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结合背景,学习诗人积极的处世态度。 3 品味诗中秋景的特点,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理解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我们将达成哪些目标呢? 预习回顾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 ”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 ”,与温庭筠合称“ ”,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 义山 梦得 诗豪 小李杜 温李 预习回顾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爱国诗人。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权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一生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但理想一再破灭。晚年退居家乡,郁郁而终。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南宋 放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家、 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曾参加戊戌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失败后被杀。 政治 思想 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感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图画中选出最贴合诗歌描绘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活动1:读诗歌,感知诗境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 √ 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活动1:读诗歌,感知诗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 √ (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感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图画中选出最贴合诗歌描绘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词》(其一)【刘禹锡】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你对诗句的理解补充在学习任务单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时我们才能重聚,共剪西窗烛花,追述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成守边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活动2:译诗句,理解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