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声音的两个问题———产生与传播,这是对声音本 质的研究,也是声现象的基础。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对 声学知识的利用的延续。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和解释生活 中常见的声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的能力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学生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 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有大量的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还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 很多与声有关的常识。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 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 声音的传播速度 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 (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知道声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 的。知道声具有能量。知道人发出的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 观察、对比和概括声现象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传播的。 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活中的物理知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音乐,结合教科书给出的飞鸟啼鸣图片,将学生带进声的世界中去。听 着音乐中自然环境里各种动物的声音,欣赏着美丽的风景,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一 些问题:声音来自哪里?你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是怎 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用 自然环境中的美妙声音及风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学生对 声音的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 1 :就地取材,让学生自己“制造 ”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例如,使用刻度尺、橡皮筋、塑料薄膜、教科书、小鼓或音叉等发出声音,并猜 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想 、讨论的基础上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 同特征,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学生在创造声音的同时也增强了总 结归纳能力。 活动 2 :演示“发声体在振动 ”实验,请学生说一说乒乓球为什么会跳动, 总结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 、体验、对比 、概括 ,建立声与振动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设计意图:“ 发声体在振动 ”这一实验蕴含了将微小变化放大的转换理念, 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学生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将转换法这一物理学 常用的方法渗透给学生。 活动 3 :用手摸喉头,感受不说话和说话时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发声时声带的振动的体验,进一步验证声与振动的关系。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 4 :演示“模拟声音的传播 ”实验,对比教科书的鼓面振动情境,引出 声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乒乓球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知道声音是由近及远地传播的。 对比教科书的鼓面振动情境, 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如此,学生对 声音传播的具体形式逐渐明朗起来 ,建立了声波的概念。 活动 5 :演示“声音的传播 ”实验。把发生体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 开始时可以听到钟罩内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请学生观察这 时有什么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