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综合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 【2024新教材】人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综合实践方案 一、活动背景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不同的计数方式,从最常用的十进制,到计算机领域广泛应用的二进制、十六进制,进位制无处不在。开展 “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进位制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科技的紧密联系。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进位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常见进位制的计数规则和相互转换方法;学会运用进位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关于进位制的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实例;准备进位制转换的相关教具,如计数卡片、计数器等;设计探究活动任务单和评价表;收集与进位制相关的拓展资料,如进位制的历史发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等。 学生准备:复习有理数运算等相关数学知识;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以小组为单位(4 - 5 人一组),确定小组组长和分工。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15 分钟) 展示生活中与进位制相关的现象,如时钟的六十进制(60 秒为 1 分钟,60 分钟为 1 小时)、人民币的十进制(10 角为 1 元)、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二进制(1024KB = 1MB,1024MB = 1GB)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计数方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计数规则?”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常用的十进制是如何计数的?除了十进制,还有哪些其他的进位制?它们又有怎样的奥秘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导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 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 (二)知识讲解(25 分钟) 进位制的基本概念:通过课件展示,讲解进位制的定义,即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介绍基数的概念,基数是进位制中数码的个数,例如十进制的基数是 10,二进制的基数是 2 。 常见进位制介绍: 十进制:详细讲解十进制的计数规则,以数字 325 为例,说明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值,\(325 = 3 10^2 + 2 10^1 + 5 10^0\) ,让学生回顾并巩固十进制的运算方法。 二进制:通过动画演示二进制的计数过程,从 0 开始,依次为 0、1,当达到 2 时就向高位进 1,得到 10,继续计数为 11,再进 1 得到 100 。介绍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重要应用,如计算机存储数据、处理信息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的。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简要介绍八进制(基数为 8,数码为 0 - 7)和十六进制(基数为 16,数码为 0 - 9、A - F,其中 A - F 分别代表 10 - 15)的计数规则,对比它们与十进制、二进制的异同。 (三)探究活动(60 分钟) 小组探究一:进位制的计数规律(20 分钟) 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进位制的计数卡片(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让学生按照各自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练习,从最小的数开始,逐步递增,记录计数过程。 小组内讨论并总结不同进位制的计数规律,思考进位的条件和方式,以及与十进制计数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