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738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教案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430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背诵并默写全诗。(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感悟,体会四首诗中诗人情感与意境的多样性。 2.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结合诗人风格与写作背景,揭示其情感表达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审美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知探究 《秋词》(其一)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领悟诗情。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后两句诗人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2】归纳提升。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与写作背景有关。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写诗的背景。 【回答1】(1)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远爽朗的心情。 【回答2】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夜雨寄北》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句赏析。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3)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提问2】主旨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回答1】(1)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何时将要。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设想日后重逢时候的景象。 “却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