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解因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册别 九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本课为《用分解因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拓展。教材在此阶段安排了更多需要先整理、变形再分解的复杂方程,以及与实际问题深度融合的应用题。本节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归”思想的理解,提升其综合运用代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解法的适用性,培养学生算法选择与优化的意识,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的零点、不等式解集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是连接代数运算与函数思想的重要桥梁。 教学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分析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运动轨迹、几何图形变化等,抽象出含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深化对方程应用价值的认识。 2. 思考现实世界:在面对结构隐蔽、需多步变形的方程时,能综合运用因式分解技巧进行逻辑推理与策略选择,提升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3. 表达现实世界: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述复杂方程的求解思路与完整过程,规范书写解答步骤,并能对不同解法进行比较与评价,发展数学交流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对形如ax +bx+c=0(a≠0)的方程进行因式分解的技巧,特别是当系数不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初步应用;能独立完成“移项→整理→分解→求解”的完整流程,并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教学难点:对于需要先进行代数变形(如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换元等)才能分解的方程,能准确识别其结构特征并选择合适的分解策略;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建立方程模型,并对解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与解释。 方法运用 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如何破解结构复杂的方程”展开深度探究;运用“情境探究法”设计递进式实际问题情境,提升应用能力;结合“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攻克难题,促进思维碰撞;辅以“讲授法”精讲关键技巧与易错点,确保知识系统性。通过“问题链”驱动教学,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思维提升的跨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动态演示十字相乘过程)、分层练习任务单、实际问题探究卡、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及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准备好笔记本、练习本和草稿纸。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一、回顾旧知,搭建进阶平台 (1)、快速口答,激活前置经验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四个上节课的典型方程,要求学生快速口答解法与结果: ① x - 6x = 0 → 提公因式得x(x-6)=0 → x =0, x =6 ② x - 16 = 0 → 平方差得(x+4)(x-4)=0 → x =-4, x =4 ③ x + 8x + 16 = 0 → 完全平方得(x+4) =0 → x =x =-4 ④ 2x = 10x → 移项得2x -10x=0 → 提公因式2x(2x-5)=0?错!应为2x(x-5)=0 → x =0, x =5 在第④题中故意展示一个常见错误(系数未提尽),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再次强调提公因式要彻底,包括数字系数。 (2)、提出挑战,引出新任务 教师提问:如果方程是x + 5x + 6 = 0,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分解吗?左边没有公因式,也不是平方差或完全平方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能否找到两个数,它们的积等于6,和等于5?学生尝试后发现3和2满足条件,因此可分解为(x+3)(x+2)=0。教师顺势引入“十字相乘法”的基本思想:对于x +px+q型的二次三项式,若能找到两数a、b,使得a+b=p且a·b=q,则可分解为(x+a)(x+b)。通过动画演示“十字”交叉相乘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快速口答巩固基础知识,纠正典型错误,强化解题规范;以“新问题”激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十字相乘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新技能的必要性,为新知探究做好心理与知识准备。 二、深化探究,突破难点 二、深入探究复杂方程的分解策略 (1)、小组合作,破解标准型方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