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1841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1880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单元,统编,政权,课件,检测
    单元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 1.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制,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罢免宿将兵权,排除B项;内重外轻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2.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崇文抑武”,因此东南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B项正确。 3.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宋夏和议和互市贸易(  ) A.让北宋勉强获得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使西夏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北宋 D.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夏和议,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D项正确。 4.王安石变法中实施市易法,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设立市易司或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这一举措(  ) A.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B.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加强了地方军事实力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入,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这体现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干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经济领域的变法,与军事无关,排除D项。 5.《国史大纲》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国史大纲》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待百姓苛刻,有敛财的迹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不是加强对百姓的管控和加速北宋走向衰亡,排除A、C两项;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排除B项。 6.《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这反映出(  ) A.北方民族主动实行“汉化” B.辽政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C.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 D.辽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载表明了契丹族试图将自己的起源与华夏族联系起来,体现了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C项正确。 7.右图所示为西夏碑铭中的西夏文祈祷词,其大意为“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该祈祷词反映了西夏(  ) INCLUDEPICTURE "../../26YB20.TIF" \* MERGEFORMAT A.重视农业生产 B.实行全盘“汉化” C.民族文化落后 D.社会富足安定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