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2490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件+学案,2份打包)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17151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开创,打包,2份,学案,课件
    (课件网)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单元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级不断加深,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问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后形成哪些理论成果 其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重要概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 变为 ,自负盈亏。 2.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 的前提下,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的调整和改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土地公有制 承包 集体生产 分户自主经营 社会主义制度 3.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 的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 的政策,如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建立事权集中、高效能的涉外经贸管理体制,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繁荣本地区和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 结合在一起的,由 在社会主义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的经济运行体制。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 经济体制 开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市场 宏观调控 决定性作用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 。 (2)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事求是 思想先导 工作着重点 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实行 其他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 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民主集中制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意义: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 。 群众基础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2)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 基础。 4.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