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2930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 (含答案)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313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课外,同步,诵读,古诗词,七年级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古诗默写 1.不知何处吹芦管,          。 2.          ,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        。 4.          ,受降城外月如霜。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峨眉山月歌》中利用地点转换写行程的句子是:“         ,         。” 6.《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是“遇见”,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达“遇见”的诗句,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写了暮春时的遇见:“          ,          。”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故园菊表现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诗人夜晚登城远望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 三、诗歌阅读 (2025秦皇岛期中) (一)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秋”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俯视和仰望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第二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D.诗境中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10.诗人在短短的28个字中,运用了五个地名,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2025保定期末)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 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1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2025沧州期末)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小冀初读此诗,对“强”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请你根据诗意帮他判断,并说明理由。 14.阅读下面的知识卡片,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知识卡片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15.诗中“故园菊”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6.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7.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甲】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襄邑道中注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诗人此行是由于原官职任期已满,准备进京待选。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中,除“峨眉山月”以外,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B.乙诗三、四两句写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化静景为动景,写出平原行舟平顺稳当的特点。 C.甲诗寓情于景,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D.乙诗“飞”字明写花朵,暗写船快,点明节令,“卧”字表明诗人躺于行船之中悠闲自得的样子。 19.两首诗歌的诗人当时都在船行途中,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异同。 (六) 【甲】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定林注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20.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江南逢李龟年》中表明时令的词是    ,点明这是    季节。 (2)《定林所居》中“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