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关于公众信息安全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深度渗透,公众的日常出行、消费、社交等活动愈发依赖网络平台,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凸显。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案件频发,不仅造成公众财产损失,更扰乱社会数字秩序。为精准掌握当前公众信息安全意识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本报告结合公安部门 2025 年监测数据、典型案例及一线宣传实践,对公众信息安全意识展开全面调研分析,旨在为提升全民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二、公众信息安全意识现状 (一)信息安全威胁类型及新变化 根据公安部门 2025 年监测数据,当前公众面临的高发网络诈骗案件集中于五类:冒充电商客服、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虚假购物服务、贷款代办信用卡类诈骗。与往年相比,此类案件技术手段的迷惑性显著增强,例如冒充电商客服诈骗中,不法分子可通过视频聊天引导受害人操作手机银行,甚至诱导下载陌生软件完成人脸识别,上半年已出现受害人因此被骗 16 万元的案例。 AI 技术的滥用成为新型诈骗的重要特征。“实时视频换脸”“语音合成” 等技术被广泛应用,诈骗分子通过采集受害人亲友多角度照片训练模型,可在视频通话中实时换脸冒充亲友求助;部分案件中,合成语音能精准模仿亲友语气,以 “紧急借款” 为由实施诈骗。此类新型诈骗因技术仿真度高,突破传统身份验证方式,对公众识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不同年龄段群体意识差异 从案件数据来看,不同年龄段公众在信息安全意识上存在明显分化,且成为诈骗分子针对性攻击的目标: 1. 千禧一代(27-42 岁):作为网络使用高频群体,报告的网络犯罪事件占比最高,其中 44% 的受害案件集中于在线约会诈骗,该群体因社交需求旺盛、对线上关系信任度较高,易被不法分子以 “情感联结” 为突破口实施诈骗。 2. 未成年人:对 “免费福利” 警惕性不足,易被 “免费送玩具卡片”“游戏皮肤领取” 等诱饵吸引。2025 年近期案例显示,某未成年人在 QQ 群填写个人信息后,被冒充警察的诈骗分子以 “涉嫌违法” 恐吓,最终转账 3.9 万元。 3. 老年群体:对 “高收益”“官方权威” 类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成为主要威胁,部分老年人因对 “公检法机关” 的信任,易被诈骗分子的 “办案流程” 说辞误导,导致大额财产损失。 三、公众信息安全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行脱节” 现象普遍 多数公众虽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大量风险行为。据浦城县专项调查数据,33.33% 的受访者仅在遭遇安全问题后才更换密码,日常密码设置存在 “简单化”“通用化” 问题;部分公众在商场、餐厅等公共场所随意连接无密码的免费 Wi-Fi,忽视网络环境安全性;更有甚者收到 “课程退费”“养老金退款” 等陌生链接时,未核实来源便直接点击,成为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的高发人群。 (二)对敏感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公众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诸多细节漏洞:一是随意泄露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核心信息,部分人甚至将此类敏感信息直接存储于手机相册或云端,增加被盗用风险;二是在社交平台过度暴露个人行踪、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关系等隐私,为诈骗分子 “精准画像” 提供便利;三是对人脸、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重视不足,非必要情况下将其留存于各类小程序、网站,忽视生物信息 “唯一性、不可更改性” 的特点,一旦泄露将造成长期安全隐患。 (三)对新技术诈骗的认知滞后 面对 AI 换脸、深度伪造等新型诈骗手段,公众的识别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39% 的受访者对网络安全技术感到 “受挫”,37% 感到 “恐惧”,过度复杂的技术术语导致其主动规避相关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传统 “说教式” 宣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