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1章 有理数1.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包括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以及一个数与0相加的四种情形。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结合数轴直观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计算。 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之一,是后续学习有理数减法、乘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如行走方向与距离)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并通过数轴直观展示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加法法则的归纳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升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法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能运用数轴解释有理数加法的过程,增强数形结合的意识。 能解决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判断不同情形下的加法运算类型,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数轴的引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算过程,增强几何直观与代数推理的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则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符号与绝对值的混淆:学生在处理异号两数相加时,容易忽略符号的判断,直接相加绝对值。 数轴表示不准确:部分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加法时,方向或距离标注错误。 实际问题转化困难:学生可能难以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有理数加法算式,尤其是方向与正负号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小明先向东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他现在在起点的哪个方向?距离起点多少米? 学生回答:东边50米。 教师引导:若规定向东为正,则可写为:。 问题2: 若小明先向西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西边50米,写为:。 问题3: 若小明先向东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西边10米,写为:。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正负号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距离,为加法法则的归纳奠定基础。对应目标1和目标3。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探索 教师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同号两数相加的规律,那么如果两个数的符号不同,比如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例子:若小明先向东走4米(记作+4),再向西走3米(记作-3),他现在在起点的哪个方向?距离起点多少米? 学生回答: 向东走了1米,因为4米向东,3米向西,抵消后还在东边1米。 教师引导: 很好。用算式表示就是:。 请大家再思考几个例子: 学生计算并回答: 追问: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吗? 提示:注意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尝试归纳: 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结果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之差。 教师总结: 是的,这就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三)巩固练习1 计算: 答案:(知识点: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计算: 答案:(知识点: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相反数的加法性质与零的特殊性 教师提问: 如果小明先向西走30米(记作-30),再向东走30米(记作+30),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回到起点,也就是 。 教师引导: 像这样,和为0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它们是相反数。 追问: 你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猜想: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