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873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1397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3课,东汉,兴衰,教学设计,格式,--2025--2026
  • cover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13课新增了经济发展情况,包括犁耕方法、王景治河、水排等内容;在东汉政治方面,增加了豪强实力强大的内容,以反映东汉政治、社会的特点。 2.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图》、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车马出行壁画等,使距今久远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利用时间轴梳理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进程,了解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识读《东汉形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提升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和结果,了解统治者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唯物史观) ◆3.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史料实证) ◆4.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过程,知道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运用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解释农民起义的作用。(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东汉兴衰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思维导图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对比总结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刘秀与东汉 设问: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 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思维导图。 三、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填写有关东汉建立的重要信息。 东汉形势图 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年) 背景公元9年,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王莽改制引起农民起义。时间25年人物25年都城洛阳统一通过战争完成统一 2.“光武中兴” 任务二:阅读教材,梳理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结果如何? 措施:改善奴婢处境;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刑罚;整顿吏治;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材料:据《后汉书》记载, 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 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 了“天下安平,人无徭 役,岁比登稔(rěn),百 姓殷富,粟斛(hú) 三 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结果: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恢复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 3.经济发展 任务三:观看图片,阅读教材,梳理东汉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水排 东汉青瓷 农业: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方法;王景治理黄河 手工业:水排———水力鼓风冶铁;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点拨提升:认识:人民群众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4.写解说词 任务四:这是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查阅资料,试为这件陶俑写一段解说词。 东汉击鼓说唱俑 解说词:这件说唱俑于1957年在四川成都出土,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戴围巾环绕的小帽子,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赤脚;身体前屈,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伸直,脚掌向上;左臂下抱着一圆形的鼓,右臂前伸,手执鼓槌,似作说唱状。他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耸肩伸头,眉开眼笑,表现出活泼、诙谐、憨厚的神态。从他的表情和动作上,我们仿佛看到他的说唱表演进入精彩之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通过这件塑造得惟妙惟肖、极为传神的说唱俑,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当时民间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高超。 5.对比总结 任务五:比较“文景之治”与“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