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0345

【新教材】教科版3.1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503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新教材,教材,教科,认识,现象,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课题 3.1认识声现象 单元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的第一节内容,作为声学知识的入门部分,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教材内容以“声的产生—传播—声速—人耳听声规律”为主线展开,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可操作实验(例如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抽气盘真空传声实验等),将原本抽象难懂的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这些实验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科学的魅力。从内容上看,本课时不仅涵盖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核心知识点,还巧妙融入了“转换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思路。同时,教材结合了许多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打雷时闪电与雷声的时间差、钓鱼时需要保持安静以避免惊扰鱼群等),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这些内容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等相关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022新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实验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活动来深入理解声音的本质。例如,可以让学生亲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感受其振动,或者仔细观察鼓面上纸屑随着鼓声跳动的现象,从而直观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抽气盘实验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当空气被逐渐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由此推导出真空环境无法传播声音的结论。同时,结合不同介质中的传声实验(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分别测试声音的传播情况),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某种介质,并且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速度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固体传声比气体更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科学能力,包括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细致观察现象的能力以及基于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素养,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以实验为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明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知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掌握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了解真空不能传声;3.记住声速与介质性质、温度的关系,知晓 15℃时空气中声速为 340m/s;4.清楚人发声频率范围(64Hz-1300Hz)和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科学思维1.通过 “转换法”(如用乒乓球跳动显示扬声器纸盆振动)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将不可见物理量转化为可见现象的思维能力;2.结合声速表格数据,归纳声速与介质、温度的关系,提升数据处理与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探究1.参与橡皮筋振动、抽气盘传声、固体 / 液体传声等实验,经历 “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的探究过程;2.完成 “手机测听力” 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对比实验,分析听力与年龄的关联。科学态度与责任1.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终点计时员看白烟计时、钓鱼禁喧哗),激发对声学知识的兴趣;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规范实验流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他们对各种声音非常熟悉,并且知道“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科学结论。然而,尽管他们对这些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背后知识的本质原理却缺乏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