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2025)信息科技 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第二节形式多样的数据 教学目标 理解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能辨别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数据;初步理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知道计算机能处理哪些数据。 通过图片分析、检索验证、分类讨论等方法,学会发现和辨别数据;通过查看文件属性,初步接触“元数据”的概念。 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关注我国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的定义和多样性;辨别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理解“数据”与“数字设备”的区别(如“手机”不是数据,手机里的“照片”才是数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属性信息的图片文件若干、学生用计算机、学习任务单(包含分类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5分钟) 1. 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古老的记事方法?它们记录的是什么?(结绳记事、刻痕记事,记录的是数据) 2. 情境引入:播放课本P12对话(博士爷爷和欢欢)。博士爷爷说:“只要记录和保存下来的,都可以称之为数据。”那么,数据有哪些形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形式多样的数据》。 1.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2. 聆听对话,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温故知新,从已知概念引出新内容。通过教材人物对话自然导入,保持教学连贯性。 二、新知探究 (20分钟) - - - 活动一:火眼金睛识数据(高铁图片分析) 1. 出示任务:展示课本P12两幅高铁图片,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两列高铁是哪国的?” 2. 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制定探究策略:①使用搜图功能;②若无法确定,则聚焦图片中的文字数据(如车身上的型号、标志等)。 3. 组织分享:请学生分享检索结果和高铁背后的故事(如列车名称、所属国家、最高时速等)。 1. 观察图片,思考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检索工具验证猜想。 3. 分享探究成果,讲述“复兴号”等中国高铁的故事。 这是一个完整的“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流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过程中感受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落实情感目标。 活动二:概念建构与辨析 1. 讲解概念:根据课本P14,总结数据的定义:“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 2. 举例说明:展示路牌(1203、武康路)、温度、价格等图片,说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数字、文字、符号等)。 3. 讲解难点:借助课本P15图示,用生活中的例子(如身高是连续变化的,班级人数是不连续的)讲解“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 1. 聆听、理解并记录数据的定义。 2. 观看图片,说出其中包含的数据,感受数据的多样。 3. 尝试理解连续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如:时间连续,得分不连续)。 将抽象的定义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通过举例突破“连续”与“不连续”这一难点,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只需有初步印象即可。 三、实践体验 (10分钟) 1. 布置分类任务:下发任务单(对应课本P16表格),要求学生判断“本子上的诗歌”、“手机里的录音”、“手机”等对象是不是数据。 2. 引导深入讨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提出更深层问题:“上述对象中,哪些可以被计算机处理?为什么?” 3. 讲解点拨:总结关键———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化的信息。手机本身是硬件设备不是数据,但手机里的录音、照片等数字文件是数据。 1.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分类表格。 2. 开展辩论式讨论,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手机不是数据,因为它是一个物体,但手机里的照片是数据。” 3. 聆听教师总结,修正自己的认知。 通过辨析练习,巩固对数据概念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