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1节 数据的收集第2节 亲自调查获取一手数据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据的收集方法展开,重点介绍一手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频数与频率)以及得出结论等步骤。通过实际案例“手机护眼模式使用情况调查”,引导学生体验完整的调查流程,理解数据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内容解析: 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接触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起点。本节课不仅教授调查方法,更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调查能力。通过频数与频率的计算,学生将初步掌握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打下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步骤,能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 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能进行简单计算并解释其意义。 能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初步结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目标解析: 本节课通过真实的调查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最终形成结论。学生将在实践中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具备数据意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调查流程不熟悉:可能忽略某些步骤(如明确问题、确定对象),导致数据无效。 频数与频率混淆:学生容易将频数理解为“次数”,频率理解为“比例”,但难以准确表达其数学意义。 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可能仅停留在数据汇总,难以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或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大家平时使用手机时有没有开启“护眼模式”?你觉得它有用吗? 问题2: 如果我们想知道更多人对于“护眼模式”的看法和使用习惯,应该怎么做? 问题3: 怎样才能确保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发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设计一项完整的调查方案 教师引导: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全校七年级学生对‘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的看法和习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请大家回忆一下数据收集的基本步骤,我们一起来构建这个方案。’’ 师生问答: 教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明确调查问题。 教师:非常好。我们应该提出哪些具体的问题呢? 学生:比如“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多长时间?” “你认为电子设备对学习有帮助吗?” “你使用哪些学习类APP?” 教师:很好,问题要具体、明确,便于回答。第二步是什么? 学生:确定调查对象。 教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人作为调查对象? 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班级随机抽取。 教师:为什么要随机抽取? 学生:这样结果更公平,能代表整个年级。 教师:非常棒!第三步呢? 学生:选择调查方法。 教师: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 学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教师:如果我们想快速收集大量数据,哪种方法更合适? 学生:问卷调查。 教师:对。那我们如何设计问卷? 学生:问题要简单明了,选项要全面,最好有“其他”选项。 教师:很好。第四步是什么? 学生:展开调查。 教师:在发放问卷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说明调查目的,保护隐私,礼貌请求配合。 教师:第五步? 学生:记录数据。 教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记录? 学生:表格,比如Excel或纸质表格。 教师:第六步? 学生:分析数据,计算频数和频率。 教师:最后一步? 学生:得出结论,写调查报告。 追问: “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班级的数据明显与其他班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可能是抽样不随机,或者该班有特殊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