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 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提公因式法分解较复杂的因式:公因式为较复杂的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因式。通过实例分析如何识别、确定这些复杂的公因式,并运用提公因式法完成因式分解。 2.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延伸,为后续学习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奠定基础;复杂公因式的确定是提公因式法的核心难点,掌握这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因式分解的本质,同时为解决更复杂的代数问题(如分式化简、方程求解)提供工具。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解决较复杂的因式分解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解决较复杂的因式分解问题。 (2)在提取复杂公因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提升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能力。 2. 目标解析 (1)学生需突破第一课时单个字母公因式的局限,掌握系数需提取最大公约数、同底数幂取最低次数的单项式公因式提取方法,同时掌握多项式作为公因式时的识别与提取,最终能将这些复杂公因式准确应用于因式分解,是对提公因式法的深化与拓展。 (2) 学生在处理如公因式含多项式、需变形构造公因式等复杂情况时,要把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提公因式流程;遇到把多项式某部分看成整体找公因式,则需运用整体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知识应用深化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难以识别多项式型公因式,尤其是当多项式公因式符号不同时(如(a b)与(b a))的转化。应对策略:针对多项式型公因式,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式子中重复出现的多项式结构,再讲解符号转化技巧(如(b a)= (a b)),并结合具体题目进行专项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确定复杂多项式的公因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问题1 什么是因式分解?它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答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作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方向相反的变形,在运算上是互逆的关系. 问题2 我们学习了哪些分解因式的方法? 答 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取出来,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作提公因式法. 问题3 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 am+bm = m(a+b) ; (2) x2 x = x(x 1) ; (3) x2y+xy yz = y(x2+x z)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因式分解的定义、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以及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再搭配简单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第二课时学习复杂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做好基础铺垫。 (二)合作探究 探究1 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 追问 如何找出8a3b2和12ab3c的公因式? 系数:最大公因数为4. 同底数幂:次数最低为a和b2. 公因式为:4ab2. 解 原式=4ab2·2a2+4ab2·3bc =4ab2(2a2+3bc). 方法总结 正确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的步骤: (1)定系数:公因式的系数取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定字母: 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字母; (3)定指数: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的最低指数. 探究2 分解因式: (1) 2a(b+c) 3(b+c) ; (2) 4(a b)3 8(b a)2 . 解 (1)原式=(b+c)·2a+(b+c)·( 3) =(b+c)(2a 3). (2)原式=4(a b)2·(a b)+4(a b)2·2 =4(a b)2(a b+2). 方法总结 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如何找公因式”,细化定系数、定字母、定指数的步骤,让学生掌握找公因式的系统方法,突破提公因式法中“找公因式”这一关键难点。设置含多项式型公因式的因式分解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思想,深化提公因式法的应用场景,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