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9019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35046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治理,国家,选必,历史,教师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二子目是“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三子目是“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赋役征发与财政,而且关系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实行可以让国家对基层的人口数量、户数等有所掌握。但现实管理的延伸甚至包括户籍的编制要依靠基层组织来实现,因此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立足点。实际上,乡里制度是户籍制度的重要补充,它使历代王朝实现了对乡村民众和乡村社会的控制,并将其纳入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中,使乡村民众安分守己,纳税服役。至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则体现了古代国家不仅有统治和控制的功能,也有为民众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 1.户籍制度 (1)一个特点: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2)两个作用:既保证赋役征发,又维护社会安定 2.社会治理 (1)一个特点:县以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2)三个时期: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制、清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3.社会救济 (1)一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2)两种形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任务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1)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思考:秦朝实行怎样的户籍管理办法? 提示: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 ①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④散乱: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 (4)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5)宋元 ①思考:宋朝实行哪两种户籍管理制度? 提示: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6)明清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1.编户齐民: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国家对他们的控制十分严格。 2.“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