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2264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7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4721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教师,学生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本课共设四个子目,逻辑关系是先经济,后文化。经济内容主要是第一子目,文化内容包括后三个子目。后三个子目中,按照一般文化史著作的叙述次序,先讲思想,再讲文学(小说、戏曲),最后讲科技。 三个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 两个趋向:个性自由和反专制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出现 一个总结: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巨著 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商帮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他们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观察教材P82《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高产粮食作物引入并推广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土地开发,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思考:史料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有什么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明清时期农业的重大变化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提示: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等。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赋税负担沉重;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等等。 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提示: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多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 (1)新的生产关系:明代中后期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