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B D D B D C A A C A D B C 17.(1)经济状况:重工业基础薄弱。 措施:制定五年计划。(4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分) 1.B [根据材料“恢复……第一条……开始播放广告”可知,1979年以后,媒体、报刊又可以发布商品广告了,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运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广告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手段”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于21世纪初,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2年宪法的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国有企业,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但当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可知,1992年海南房地产公司和北京的公司数量激增,经济呈现活力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潜力,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在农村推行,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题干中城市公司数量激增现象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描述的是国内企业数量激增,侧重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可知从1958年到1985年,国家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由限制到放松,并且不再控制城市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这既反映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又反映了城市放松了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成分也不断增强,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蛇口工业区通过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有针对性地招收并培训技术人才,以支持特区内的企业发展,这体现了特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务实和创新精神,故选D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拉开,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6.D [根据“把反光镜改成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陆建新工程测量技术的创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开拓进取的奋发精神,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D项;“增强了我国科技竞争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但材料描述的是陆建新创新生产技术,创造“深圳速度”,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促使我国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鸡毛换糖”可知物资匮缺,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这种私营商业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