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D D D A A C A C D A A D A 17.(1)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增多;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西方传教士和部分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推动;统治者的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2)新变化:传播内容由科技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传播群体不断扩大;传播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2分,任答1点即可) 1.C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耕农和地主及佃农占人口比例的60%,这表明尽管有新的经济形态(如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出现,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在该地区占主导,故选C项;表格中未直接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具体比例,且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非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排除A项;表格中佃农的比例高达36%,这实际上暗示了人地矛盾突出,排除B项;虽然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的比例确实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但表格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反映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排除D项。] 2.C [由材料“吴江的庵村成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浙江的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湖州合溪镇则为木炭的产地”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不同地域手工业领域不同,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故选C项;由材料“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可知,这些工商业市镇的手工业不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政府政策,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3.D [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材料印证了这一点,故选D项;明朝时朝贡贸易继续发展,未被摒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外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与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项;“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材料未反映,排除C项。] 4.D [由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而农夫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数量却不断下降,说明这一时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地矛盾的尖锐,未涉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排除A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小农经济没有开始解体,排除C项。] 5.D [由材料“心明便是天理”“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可知,王守仁的心学强调个人修养,故选D项;“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心学并不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是摆脱其束缚,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阳明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以孔子的是非为唯一标准,这说明阳明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A项;“绝假纯真”是李贽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良知”的含义与阳明心学隐含的思想解放倾向,与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诸侯权力过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专在上”指中央过度集权,排除B项;由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可能”可知,顾炎武不主张恢复封建之制,排除C项;“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可知,唐甄明确提出减少官员,注重官员质量以提升整体治理质量的理念,故选A项;根据材料“官多……省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