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8812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292660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 cover
(课件网)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三、青铜时代———商和西周(信史时代) 【概念解释】石器时代: 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约250万———约1万年前(生产力的范畴) (1)含义: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2)文化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时代特征:打制工具、采集渔猎、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在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烙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在元谋人也有类似的发现。这说明猿人时代用火是普遍的。火的使用是人类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它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思考点】指出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特点:分布范围广,既分散又集中;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优良、生存空间较大的区域。 【特别提醒】单位面积果兽数量有限,人口不能密集(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相对来说,采集比狩猎更稳定; 2、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5000至2000年不等 (1)特征: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产生、陶器、村社体系。 比较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 打制石器 较粗糙 用于采集狩猎 新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用于农耕生活 磨制分点磨、线磨、面磨,更具复合功能,适合原始农耕需要。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在两个方面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特点:品种多样,技术成熟,古拙大气。彩陶以红底黑花为主,图案生动、明快,有很强的装饰性。 2、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结果。 思考:观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分布的基本特点。 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同:起源的多元性 异:从满天星斗到六大区系 多元:侧重于时空,起源分布的地理特征; 一体:侧重于文化、民族内涵,中原核心。 从姜寨遗址复原图中,可以了解远古社会的哪些信息? 提示:从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墓地分析。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等均为全体成员所有;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 【特别提醒】整个村落呈向心式布局,体现了母系氏族强有力的血缘关系;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于农业起源最初阶段。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晚期遗存代表:良渚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3、社会组织的变化:生产关系角度,以血缘关系划分。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2、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