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7314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57412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课件网) 第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与赋役征发、社会治理的关系,加强对中央、地方协调运转的认识。 家国情怀: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壹 驭民之术———从编户齐民到永停编审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问题1:古代通过户籍制度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轴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安放存放户籍的“黄册”……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家庭构成及变动、土地财产、应缴赋税 根本目的: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明朝嘉兴成化八年黄册 任务一: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问题1:古代通过户籍制度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任务一: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问题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如何演变? 朝代 主要史实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编排民户,“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制度 专人主管,编户齐民 豪强争民,户籍散乱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管理严格,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主户增加 按职定籍,世代相袭(诸色户计) 继承元朝,“黄册、鱼鳞图册” 相对松弛,永停编审 自主学习:根据预习结果,概括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1)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历史纵横】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任务二:探究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宋朝:主户与客户 材料:主户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思考: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原因)。 信息: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 理由(原因):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任务三:结合材料探究户籍制度的演变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