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7319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93700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历史,学期
  • cover
(课件网) 你知道现当今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吗? 人口普查 户口簿 身份证 说一说 那么,古代中国政府又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呢? 第17课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代户籍 制度演变 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汉朝 两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为户籍相伍”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丞相主管、以户为单位 形成“编户齐民” 分“黄籍”、“白籍”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核定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永停编审” 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①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 ②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③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 思考2: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易错辨析 (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 (2)中国古代户籍登记由秦汉时期以血缘出身分类登记为主演变为元明清时期以职业分类为主。( ) (3)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 √ √ √ 情境释疑 (1)观察“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阅读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编造“黄册”? 提示———黄册”即户籍册,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2)《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摘自教材P99)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 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的人口控制。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摘自教材P100)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增加赋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划分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1、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 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 练:当堂检测 B 2.《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基层管理逐渐加强 B.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 练:当堂检测 B 3.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