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9287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46350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六,练习,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值:6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4·河南商师联盟高二期中)在古代户籍管理中,属籍是指记录人员身份、家族关系等信息的簿册,其中身份等级最高的是皇族成员的宗室属籍,可免赋役。秦国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战国至汉初,关于“属籍”的规定 A.打破了宗法血缘特权的垄断 B.折射出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 C.适应了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D.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已丧失 2.(2024·淮安高中校协体高二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A.注重赋税征收 B.重视基层管理 C.实行严刑峻法 D.维护等级秩序 3.(2024·洛阳高二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4.(2024·河南豫东名校高二期中)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三长制校阅户籍,冯太后称推行此举“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从而具有独立的户籍。由此可推知,北魏户籍管理方式改革 A.助推了小农经济发展 B.消除了豪强地主威胁 C.贯彻了基层自治思想 D.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 5.(2024·茂名五校高二下期末)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 6.(2024·商丘高二期中)宋代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且地籍与户籍分离。这些发展变化 A.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丧失 B.利于减轻民众赋役负担 C.受到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 D.旨在加强对流民的管控 7.(2024·抚顺高二期中)如表所示为北宋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部分)。由此可见,北宋 时间 办法 熙宁十年(1077) 朝廷颁布“惠养乞丐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元丰四年(1081) 朝廷颁布“漏泽园之法”,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元符元年(1098) 朝廷颁行“居养法”,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疾人员 A.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 B.慈善救济均由政府主导 C.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 D.民间慈善活动较为规范 8.(2025·湖南金太阳高三联考)明初,国家尊老、敬老行为一般为“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但仅限于“编民”。明英宗统治后期,“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给酒肉布帛,或进阶。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赐存问”。这一转变意在 A.夯实统治基础 B.赈济弱势群体 C.倡导高薪养廉 D.昭示国家富强 9.(202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明朝中后期,有史料记载“无籍之徒”日渐猖獗,“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充为家人伴当”“不务本等生业,三五成群,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这一群体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B.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力 10.(2025·上饶金太阳高三月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多设津渡以便往来,试地方急务也”。清代,上海地区朱泾镇有桥梁30处,其中有记载的12处是由地方士绅修建或重建的,占比40%。朱泾镇共有9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