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9436

第四单元 第11课 课时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62971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练习,选择性,编版,统编,历史
    单元时空 单元概要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交往以及国家关系。 1.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往逐步发展。明清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认识秦汉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特点和意义。 历史解释: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及其特点。 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历代王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核心概念 屯戍政策 羁縻政策 宣政院 理藩院 改土归流 时空坐标 课时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_____,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中央机构:设_____、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_____、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中央机构:设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北方 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_____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_____,取得大胜。东汉初,南匈奴内迁 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北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_____”,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_____ (3)边疆政策:推行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辨析比较 典客与典属国 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 思维点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融不断加强,这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及特点 材料 秦汉时期称西南广大地区为西南夷。秦在巴蜀地区开五尺道,设置巴、汉中、蜀三郡。公元前182年,汉在通往南夷的僰道筑城,允许内地和西南人民自由通商。景帝以“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武帝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并携大量缯帛、货币从巴蜀筰关入夜郎,招降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公元前109年,武帝发兵降滇王,置益州郡。原夜郎、滇、邛都等王“复长其民”,“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王侯,使主其种类”。在西南夷地区共置七个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拓建了西南道和西夷道。———摘编自武宝宁、吴硕《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