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15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6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七年级,下册,单元,9课,土地的誓言
  • cover
土地的誓言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多重对话,将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对话全过程。教师根据条件,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并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揣摩、欣赏乃至背诵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分析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揣摩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独立质疑、多重对话、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一、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教学中宜反复朗读,体味情感;由于学生年龄、经历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体验,但是他们有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作为文章阅读,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多重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的情感与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影片片段或歌曲《松花江上》,或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以上手段视教学条件而定) (然后教师用语言渲染)“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日本帝国主义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广大的百姓走上了流亡之路,途中,割舍不下的是浓浓的乡土情结。让我们一起感受端木蕻良先生的《土地的誓言》,体味其中的家园情、故国情吧! 二、相关资料(学生课前查阅) 作家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他在六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出版了几十部小说集、散文集和戏、曲剧本,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的《科尔沁草原》和《曹雪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背景提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山海关)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 师生探究 〈一〉“倾听”文本(略) 说明:“倾听”文本即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整体感知文本,发现问题并质疑。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聆听,体味感情,略谈听读感受。 2、学生朗读,在预习基础上准备质疑。 3、字词读写、释义(检查预习情况) 炽痛(chì) 嗥鸣(háo) 亘古(gèn) 丰饶(ráo) 默契(qì) 污秽(huì) 怪诞(dàn) 白桦林(huà)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标直:笔直。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炽痛:热情而深沉。 斑斓:灿烂多彩。 怪诞:荒诞离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二〉“言说”文本(详) 说明:“言说”文本即在文本基础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阐述。 教师应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对话”,并善意地、负责任地纠正学生脱离文本或无视文本的读误言说。 1、生生对话,质疑问难 内容:学生们的自问自答、互问互答。 形式;全班性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 2、师生对话,确立问题 A、整体把握 a、概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b、理解文章主题 c、分析写作技巧 B、问题探究 a、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b、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