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1.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分清命题的组成,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的品质. 重点:命题的概念及真假的判断. 难点: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识链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证明,回忆一下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见配套课件 探究点一:定义和命题 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定义吗?请举例说明.例子见教材P183 归纳总结: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问题2:(教材P183尝试·思考)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没有?与同学们交流. (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 (2)对顶角相等; (3)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你喜欢数学吗? (6)作线段AB=CD. (1)(2)(3)(4)作了判断,是命题;(5)(6)没有作出判断,不是命题. 归纳总结: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问题3:(教材P184思考·交流)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与同学们交流. (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如果a=b,那么a2=b2;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归纳总结: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对应训练】教材P184随堂练习第1题. 探究点二: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问题4:(教材P184尝试·思考)指出下列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中哪些命题是错误的?你是如何判断的?与同学们交流.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条件:两个角相等,结论:它们是对顶角.命题错误.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a≠b,b≠c,结论:a≠c.命题错误.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命题正确. (4)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条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它们的和等于180°.命题正确. 归纳总结: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对应训练】教材P185随堂练习第2题. 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C ) A.直角都相等 B.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C.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下列四个选项不是命题的是( D ) A.同位角相等 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C.若x=1,则x2=1 D.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3.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C ) A.锐角小于90° B.平角的度数等于两个直角的度数和 C.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负无理数 D.若a2≠b2,则a≠b 4.命题“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的条件是 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结论是 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它是一个 假 (填“真”或“假”)命题. 5.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2)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3)同旁内角互补. 解:(1)假命题.反例为:40°与60°的和为100°. (2)真命题. (3)假命题.反例为:如图,∠1+∠2<180°. (其他课堂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