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6211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4.3 角的平分线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87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14.3
  • cover
14.3角平分线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三节。内容包括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如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确定角平分线上的点)。 (二)教学内容解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角平分线第一课时的延续,逆定理是对“角平分线”的双向刻画(性质:“在平分线上→距离相等”;逆定理:“距离相等→在平分线上”)。它既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进一步应用,也是后续学习“轴对称图形性质”“三角形内心”的基础,同时为解决“点的位置判定”“角平分线作图依据”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是几何推理中“双向思维”培养的关键内容。 核心要点: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能区分并综合运用原定理与逆定理;难点是逆定理的证明思路(构建全等三角形时辅助线的添加),以及在复杂图形中根据需求选择“原定理”或“逆定理”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逆定理;能区分原定理与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综合运用两者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2、通过“猜想—证明—辨析—应用”的过程,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双向推理”的数学思想。 3、感受几何定理的对称性,激发对逻辑推理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证明书写能力。 (二)教学目标解析 1、文字表述:能准确说出“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符号表述:若PD\perp OA于D,PE\perp OB于E,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或OP平分∠AOB)。 3、区分定理:能明确原定理“条件是点在角平分线上,结论是距离相等”;逆定理“条件是距离相等,结论是点在角平分线上”,即两者条件与结论互换。 4、应用定理:能根据问题需求选择定理(如已知“点在角平分线上”,用原定理证“距离相等”;已知“距离相等”,用逆定理证“点在角平分线上”)。 三、学生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已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原定理)的内容、证明及简单应用,明确“点在角平分线上→距离相等”的逻辑关系。 已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HL等)和性质,具备证明“角相等”“点在角平分线上”的理论基础。 已理解“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图形中的垂线段。 存在困难 逆向思维薄弱:难以从原定理的“结论”出发,猜想逆定理的“条件”,对“逆命题”的构建缺乏主动意识。证明思路局限:证明逆定理时,易忽略“连接角的顶点与点P”这一辅助线,无法通过全等三角形证“角相等”(即“点在角平分线上”)。 定理混淆:应用时易混淆原定理与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如已知“距离相等”,却误用原定理推导)。 综合应用障碍:在需要同时运用原定理和逆定理的问题中,无法根据图形条件判断“该用哪个定理”,缺乏“双向推理”的思维习惯。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逆向猜想引导法:从原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入手,通过提问“如果把原定理的结论当条件,条件当结论,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引导学生自主猜想逆定理,培养逆向思维 2. 问题链驱动法:针对逆定理证明设计递进式问题,如“要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需证什么?”(∠DOP=∠EOP)→“如何证角相等?”→“需要添加什么辅助线?”(连接OP),帮助学生构建证明思路。 3. 对比辨析法:通过表格对比原定理与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