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7048

华师大(2024)数学八上12.1.1 命题(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2042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华师大,2024,数学,12.1.1,命题,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1 命题 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十二章 课题 12.1.1 命题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相关要求,学生需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推理与证明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 12.1 “命题与证明” 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命题的概念、结构以及真假判断。从教材内容编排来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但并未系统地认识这些表述的共同特征 ——— 命题。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具体的性质、定理提升到抽象的命题层面,是从 “知其然” 到 “知其所以然” 的过渡,为后续学习命题的证明、逆命题、逆定理等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初中数学推理与证明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上册的学生,从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数学语句,如 “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这些都是潜在的命题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但同时,学生也存在一些学习难点:一是难以准确区分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描述性语句、疑问句等,容易混淆;二是在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时,对于一些简化表述的命题(如 “对顶角相等”),难以准确找出题设和结论;三是判断命题的真假时,缺乏严谨的推理意识,容易仅凭直观感受下结论。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抽象出命题的概念,能识别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体会数学概念的抽象性。2.能分析命题的结构,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将具体的数学语句转化为 “如果…… 那么……” 的标准形式,建立命题的结构模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准确识别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 2.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将命题改写成 “如果…… 那么……” 的形式。 教学难点 1.对于简化表述的命题,准确区分其题设和结论。 2.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严谨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尤其是假命题的举反例证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下列两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直角都相等.第二组:(1)直线AB与CD平行吗?(2)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想一想:上述两组语句有什么区别?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认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语句,独立思考每个语句的特点。 通过创设具体的语句情境,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自主发现不同语句的差异,进而抽象出命题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探究 探究一:命题的概念第一组语句都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第二组语句则没有表示判断.像这样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例】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C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C. x与y的和等于0吗D. 两个锐角的和总结归纳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语;2.命题必须具有“判断”作用,要对事情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3.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