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6962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5048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2.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3.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4.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政策(  ) A.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5.对于西晋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  ) A.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C.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D.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6.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廆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7.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 A.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8.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9.唐朝初年,回纥等部修建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的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回纥(  ) A.注重与唐朝的交往 B.拥有世界领先的修路技术 C.崇尚学习儒家文化 D.充当了中西方贸易的使者 10.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 11.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