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7109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14929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治理,统编,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军事战争的需要    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 D.专制皇权的加强 2.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 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3.唐朝后期,黄河流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些现象出现的制度背景在于(  ) 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瓦解 B.官员选拔侧重诗词歌赋 C.“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D.乡里制和保甲法的实施 4.《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5.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 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率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7.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  ) 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8.下表为清代纠纷调解的部分论述。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基层社会(  ) 出处 论述 安徽黟县 《叶氏祖训家风》 族内偶有争端,必先凭劝谕处理,毋得速兴词讼 湖北荻溪 《章氏家乘》 凡同族争闹不能和解,当先遍告族长,族长代为剖析曲直 江西南昌 魏氏《宗式》 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A.家族宗法自治的特征显著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管控力度 C.确保了基层社会平安稳定 D.主要依靠儒学道德教化功能 9.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充盈 B.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C.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 D.加强宏观调控救济灾民 10.《魏书·太祖纪》载:“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魏书·肃宗纪》载,肃宗熙平二年夏四月“诏京兆尹所统,百年以上赐大郡板(一种荣誉性官职),九十以上赐小郡板”。这表明北魏(  ) A.尊老具有制度保障 B.郡县等级秩序严格 C.地方交通设施便利 D.贯彻儒家民本思想 11.隋朝社仓初为民办,不久便遭到破坏。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下诏:“本置义仓,上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於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於馀处,灵、夏、甘、瓜等十一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隋文帝旨在(  ) A.增加粮食储备 B.维护社会稳定 C.抑制豪强地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