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9817

第二章 实数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47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章,实数,教案,格式,2025-2026,学年
  • cover
——— 第二章 ———实  数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将学习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进行实数的运算,并利用实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你将经历相关活动过程,发展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意识.理解估算意义,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掌握相关概念,能进行运算和化简,发展运算能力.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1 认识实数 第1课时 无理数的发现 备课素材 一、新课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在小学阶段以及七年级阶段都学过哪些数呢? 学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 学生:在七年级我们还学过有理数. 老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在七年级我们把数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负数扩充到了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数学文化拓展阅读 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为代表人物的一个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无理数,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信条———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有理数去描述.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引起了信徒们的恐慌.据说,希帕索斯为此被投入了大海,他为发现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帕索斯的发现,并进一步给出了证明. 假设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可写成两个整数 p,q的比(p,q互质),于是有()2=2,p2=2q2. 因此,p2是偶数,p是偶数. 于是可设p=2m,那么p2=4m2=2q2,q2=2m2. 这就是说,q2是偶数,q也是偶数,这与“p,q是互质的两个整数”的假设矛盾. 从无理数的发现可以看出,无理数并不“无理”,它和有理数一样,都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量的反映.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无理数的发现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3.理解无理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续表 教学重点 1.无理数的探索过程. 2.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1.无理数概念的建立. 2.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理解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有理数的概念是什么? 2.有理数的分类有哪些?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迁移或类比方法.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A→A→B跑,谁先到达终点B呢? 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师:今天的龟兔赛跑故事谁会取胜? 学生计算之后得出结论. 师:它们各用多长时间? 生:龟用50分,兔用32分. 师:如果我们将BC=400米改成200米结果会怎样? 学生先自己计算,再小组讨论,但求不出结果. 师:为什么算不出呢?我们如果设 AB=m,m2=130,你能求出m吗?它是整数吗?它是分数吗?它是有理数吗? 学生讨论之后排除整数,因为整数的平方没有等于130的;也排除分数,因为分数的平方是分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