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9820

第七章 证明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26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七,证明,教案,格式,2025-2026,学年
  • cover
——— 第七章 ———证明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从以基本事实为证明的依据,推理论证我们学过的有关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加强对定理和公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本章的内容在以前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对几何论证的书写格式以及逻辑思维的要求逐步加强,教材中所选的例题、习题难度适当,本章的重点是定理的证明,证明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 1 为什么要证明 备课素材 新课导人设计                                  【归纳导入】 设置两个问题: (1)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世界.数学学习中,我们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得出了很多结论,由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用什么方法说明它呢? 【悬念激趣】 (1)图1中三角形的三边是直的还是曲的? (2)图2的两幅图中中间的圆哪个大? 教学设计 课题 1 为什么要证明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猜想、验证、推理等,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所得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 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观察、实验、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些结论的探讨和分析,养成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提出如下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采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世界.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度量、猜测来得到一些结论.那这样得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说明它们的正确性呢? 生:讨论得出,需推理证明之后才能说明结论正确. 由生活中常见的“结论”,引发学生思考,并为引出新课做铺垫.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图7 1,图7 2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图7 1中两条线段a,b的长度相等吗?图7 2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要求:学生先通过观察,猜想得到a>b,四边形不是正方形的结论. 师:让学生测量线段的长度,验证与刚才的猜想是否一致. 生:测量之后发现:人的观察往往会产生错觉,必须通过实际的验证才能知道猜想是否准确. 师:出示教材第180页图7 3.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 师:引导学生计算证明得出能放进一个拳头的结论. 并指出: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观察、实验、归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证明.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是质数吗?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与同伴交流. 生:小组讨论,通过计算前面几个数可能会得出,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 师:你能肯定这个结论吗?并要求学生多计算几个数值. 生:当计算到n=11时,n2-n+11=121,此时为合数. 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只举几个特殊例子就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这种方法不恰当. 师:出示教材图7 4,观察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学生猜想:DE∥BC,DE=BC. 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ABC,取AB,AC的中点D和E.连接DE,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与同桌交流,对于任意的△ABC是否成立. 生:通过测量和平移得到结论:对于任意的△ABC,任取两边的中点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