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作描写”写作法36式 写人写事最怕啥?人物站在那“像根木头”,只说 “很生气”“很开心”,却没半点动作,读者根本“看”不见人。其实让人物“活过来”的秘诀就俩字:动作。好的动作描写不是 “他做了什么”,而是 “他怎么做得”。比如同样是 “喝水”,小孩可能 “捧着杯子猛灌”,老人可能 “端着杯子慢慢抿”,光这一个动作,人物的年龄、性格就全出来了。 今天把动作描写梳理成36种实用招法:“基础拆解、细节强化、情感融入、场景适配、特殊技巧”5大类,再给5种结构技巧、6个避坑注意事项。简单的例子,深刻的道理,不用背理论,跟着片段学仿写,你笔下的人物立马能“动起来、立得住”。 一、36 种核心写作方法:从 “写动作” 到 “写活人物”,招招落地 动作描写的核心不是 “堆动作”,而是 “让动作替人物说话”,年龄、性格、情绪、身份,全藏在抬手、弯腰、转身这些小动里。36种方法按 “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进阶” 排列,新手可从第一类开始练,循序渐进。 (一)基础动作拆解法(6 种):先把 “动作写具体”,别只写 “做了什么” 很多人写动作就一句“他做饭”“她写字”,干巴巴没灵魂。基础拆解的关键是 “把一个动作拆成‘步骤+细节’”,像拍慢镜头一样,写出 “怎么动、动的时候有啥反应”。 1. 分解动作:把 “连贯动作” 拆成 “一步步小动作” 一串步骤,拆得越细,越真实。 方法:选一个日常动作(如扫地、系鞋带、开瓶盖),按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拆成 3-5 个小步骤,每个步骤写清 “手 / 脚 / 身体怎么动”。片段:妈妈从冰箱里拿出西红柿,放在砧板上,右手拿起菜刀,左手按住西红柿的顶部。她先从西红柿中间切了一刀,分成两半,再把每一半的蒂挖掉,然后顺着纹路切成薄片。切的时候,刀刃碰到砧板,发出 “笃笃笃” 的声音,偶尔有汁水滴在砧板上,她随手用抹布擦了擦。 2. 连续动作:写 “不间断的动作链”,推动情节走 连续动作,让读者跟着 “动起来”。 方法:围绕一个 “目的”(如赶时间、找东西、帮忙),写 5-8 个连贯动作,不用加多余解释,靠动作展现紧张 / 急切 / 从容。片段:小明摸了摸裤兜,空的;又翻了翻上衣口袋,还是没有。他慌了,蹲下身,把手伸进书包侧兜,扒拉里面的纸巾和公交卡,没看到钥匙。他站起来,挠了挠头,突然想起早上放茶几上了,转身就往家跑,拖鞋跑掉了一只,他也没顾上捡。 3. 交替动作:写 “手、脚、身体配合的动作”,做事时手脚交替描写才真实。 方法:聚焦一个需要 “多部位配合” 的动作(如包饺子、打篮球、骑自行车),分别写 “手怎么动、脚怎么动、身体怎么配合”。片段:小丽左脚踩在脚踏上,右脚蹬地,车身往前一滑,她赶紧把右脚收上来踩住另一个脚踏。双手握住车把,身体微微前倾,遇到小石子路,她屁股离开车座,双腿轻轻抬起,过了石子路,又坐稳,双脚继续交替蹬着,头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她腾出一只手把头发捋到耳后。 4. 主次动作:“主要动作 + 次要动作” 结合,突出重点次动作能烘托情绪。 方法:先确定 1 个主要动作(如打电话、写作业、炒菜),再加 1-2 个次要动作(身体的小动作、对周围物品的触碰),体现人物状态。 片段:小刚握着手机,指尖有点用力,把手机壳捏得微微变形。“王老师,我今天有点发烧……” 他说着,右脚尖在地上蹭来蹭去,把一块小石子踢得老远。挂了电话,他长长舒了口气,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没发烧,手心却全是汗。 5. 辅助动作:写 “动作前后的准备 / 收尾动作”,让场景完整收尾,让动作有始有终。 方法:写一个核心动作(如炒菜、缝衣服、修玩具)时,加上 “准备阶段的动作” 和 “完成后的动作”,让过程更完整。片段:奶奶找出针线盒,从里面挑了根和衣服颜色相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