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bì)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盲从(máng) 流俗传说(sú)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 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 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 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绣的每种纹样都有其蕴含的寓意,反映出祈福纳祥的民间流俗。 B.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 C.等到事情真相大白时,谎言便不攻自破。 D.学术界对唐代诗人张祜的诗歌的注释、辨伪去妄、辑佚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B.如今,颗颗北斗卫星环绕地球,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 C.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 D.袁隆平院士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③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惋惜,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使人回肠荡气,等等。④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⑤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5.第②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7.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8.学者先要会疑。”张明同学阅读名著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请你也从九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这两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你的质疑。 张明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很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_____》 你提出的问题:_____ 提问的原因:_____ 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