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时空定位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5 1897 1898 1900 1901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导入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中国各界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战后,李鸿章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阅读序言并结合所学,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阅读序言并结合所学,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上: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上: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救亡主张? 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 康有为:托古改制 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 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把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减少变法的阻力;封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借助生物进化论,倡导社会变革,为维新变法找到自然界的依据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 结果: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高潮: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展 领域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这些变法内容总体上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维新人才、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 局限: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性质:既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变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高潮: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展 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杀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慈禧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壹 戊戌维新运动 (三)失败原因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VS 势力弱小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维新派 顽固派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