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狭义上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概念解读 时空定位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导入 地主阶级抵抗疗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疗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疗法:君主立宪,改良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01 改革官制 1904 葵卯学制 1906 编练新军 1908 钦定宪法大纲 1903 奖励实业 1905 废科举制 1906 预备立宪 1911 皇族内阁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清政府自掘坟墓 资产阶级壮大 奖励实业 辛亥革命主力军 编练新军 民主共和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教育改革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 9 年) 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资议局。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 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 阁员,满族8人,皇族(7人)内阁) 皇族内阁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成为幌子和骗局,1911年,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绝望矣”。 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前提)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通过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补充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 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②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③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同盟会成立后,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七十二烈士之墓 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 ... ...